第二十六章 金佛(第1/3页)
章节报错
一个逐渐走向老龄化的体制,从根本上来讲,就是一个偏向稳定和守城的体制。
这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转变。
对于大都数体制来讲,这是一种非常良好且良性的转变,因为这符合一个国家在经历过开拓国土后的安稳期,就像历史上的汉朝,如若不是有着文景两帝的安民政策,也不会有汉武帝时期的国富民强,且一直支持这位雄才伟略的帝王,把整个匈奴帝国都赶出了东南亚地区。
一定程度上的安稳,是每一个成熟的体制毒需要经历,且必须要经历的阶段,而这个阶段到来的‘先兆’,就是第一代开国君王的故去,和当初南征北战那群将军们的衰老。
从历史中不难发现,但凡是一代开过君主骁勇善战者,第二代的君王必定会是一个守成之君,如若第二位君王也继续重复其父的动作的话,就会很容易导致一个政权的灭亡。
其中可以作为参考、且最为有参考性的,无疑就是那位隋炀帝杨广了。
这位皇帝的一些做法,在后人眼中似乎都没有什么过错,可为何他会被冠以昏君的帽子,且直接被后来者推翻了呢?
残暴或许是一方面,世家门阀的集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可最主要的,也是最重要的,请大家去想一想杨广接手隋帝国时,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。
那时的隋朝刚刚平定中原地区不久,整个天下的百姓都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安稳与喘息的时间,好不容易熬死了其父杨坚,可谁想,这新即位的第二位皇帝,居然又是一个穷兵厉马之辈?
大家打仗都打的累了,且不想再打了,在这种时候你非要发动战争,且还连续几次都打输了,这样的情况下,大家不推翻你才是一种奇迹!!!
与其相比之下,其后的接任者,李渊、李世民,虽然似是与前父子走在同样的道路上,可李世民无论是在民间的声望、还是在军队之中的统御能力,都要比当时的杨广要高出一截,而之后最为可气的时,一方面李世民有着杨坚留下的基础,另一方面,李世民的唐朝几次发动对外战争还是胜多败少,且每一次胜利都给军阀们带来了足够丰厚的报酬,且借着战争红利狠狠的赚了一大笔,趁机既定了唐王朝的霸主局面,且有足够的资源来发展国内的经济!
所以唐王朝的成功,或许有着天时地利方面的因素,但最主要的,却是李世民的眼光、思路、人望、运气,都要比杨广要好上很多!
至于朝代再往后,做出同样动作的明朝朱棣也是同理。
在这其中,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,只要用心去通读,就可以从中总结出很多的道路和道理,而这一规律哪怕一直延伸到现实之中,都不曾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。
咳咳咳,有些跑题了。
总的来讲,以上的说法,只是一些自历史之中总结而出的经验,而这一规律,经历过隋唐两代人的武帝城方面官员们,也愿意去遵从。
可事情的麻烦就出现在了这里。
眼下武帝城中的中坚层次,都依然过了当打之年,可偏偏的,作为君主的蓝礼,却依旧年富力强、甚至可以称之为青春年少(还是个婴儿)?
这样的情况,就导致了根本上的冲突。
前几年蓝礼派遣军队剿灭四周的‘匪患’,抓捕人口用以贩卖,还能够以他本身的威望和优秀体制带来的便利、战争带来的红利作为对冲奖励,可如今,四周能够带来利益的‘敌人’都被贩卖一空,与武林人士发生冲突后又不能带来实际上、或者身份上的利益,眼下的武帝城体制,已然不愿意去与人发生冲突了。
换句最为实际的话来讲,就是大家都觉得,要么你蓝礼收心养性、多发善政、藏富于民,要么你就乖乖的下台,把你的位子交给你的子嗣来处理。
这样虽然对你自己似乎有些不公,但对除你之外的所有人,似乎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决定。
当然,这一提论暂时还没有人敢对蓝礼去说,可实际上,只从平日里大家对待蓝礼的态度,他就能非常清晰的分辨出这一点来。
毕竟蓝礼是个聪明人,不是么?
而眼下的武林一事,不过是引发这种态度的一种起因,是一种武帝城体制内的众多掌权者,对于蓝礼的一种试探。
这次他们之所以选择让蓝馨儿在此时扬名,就是希望能够看一看,蓝礼有没有把手下权力下放给自己儿女的意图。
毕竟女儿出了名,以后做事才能令人信服,更能为接手蓝礼手中权力时,做好足够的铺垫。
而同样的,蓝礼与左忠表露出的短暂强硬姿态,也是蓝礼对眼下局面的一种事态。
而毫无疑问的,面对他的强势,左忠只是给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谏言,如若蓝礼继续强硬下去的话,毫无疑问的,左忠会非常坚决的执行他所下达的命令。
可就是这一次的谏言,就已经让蓝礼试探出了左忠的态度,所以蓝礼没有选择继续执行,最终经过思考虎,选择给与左忠一定程度上的回旋余地。
蓝礼是这样回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