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匠工的。我阿母特意嘱咐,舅父是自家人,留最少的。”

小心眼的外甥!任朔之瞅瞅自己粗掌,深悔刚才的巴掌打早了。

桓真思量一下,提议:“我近日欠了王家不少情分,不如晚食一并去王家吃,剩下的酱都留给他们,如何?正好阿泊许久未见到王匠工了,是吧?”

刘泊点头:“可。正好,我阿母想向王匠工讨一对竹簪。”

二人年纪相彷,也不论兄、弟,边说话边向外走:“什么竹簪?”

“正绾之簪。”

“取下我瞧瞧。”

“肉酱……”

“三片竹叶,没甚好瞧的。”

铁风取来一个大空筐,从刘小郎的筐里倒腾酱瓿、小瓮,再将裹着蒸饼的布囊解开,只留下两张饼。

铁风每取走一件,任朔之就道句“行了”、“差不多得了”。

“哈哈,告辞。”

王葛已经制好六个规范统一的规。

规脚相迭,望着摆出来的正六边形,她猜测当中的面积,会不会是算筹中的标准一“握”。

其余九个木规……也有说法吗?她愈感自己知识的贵乏,编席、刨木、凿槽、凋纹,只是木匠的起步,就如算数中的九九表一样。她要学的,阿弟要学的,都还有许多许多。

桓真、刘泊、铁风进院。

王翁二老、王荇最先迎出来。

王葛去主屋扶出阿父。虽然阿父眼睛有疾,活动不便,但刘小郎之前和阿父见过,又拿了好些吃食来,作为长房子,阿父肯定不能如二叔、三叔似的躲在房里。

“刘泊见过翁姥,见过阿叔。”他再温润而笑,看向王葛,“见过王匠工,荇弟。”

王荇规规矩矩还礼。

小贾氏从门缝中打量院中一切,几个呼吸间心思百转,又恨又气又烦躁。

恨长房越来越盛!照此下去,次房不得被长房压一辈子?

气自己女儿不争气!这种时候跟在王葛跟前多好,那个姓刘的小郎忒俊了,哪怕粗布寒衣都遮不住的俊,若是阿菽再年长两岁……唉。

烦躁找了王二郎!真是中看、不中用的夫君,一到关键时候,连个瞎子都不如!

79 葛藤!荇菜!

心思狭隘者,看世人皆狭隘。

王翁还是将儿郎、女娘们全叫出来了,不拘礼节招呼过后,王菽帮着大母去灶屋忙活晚食。

王二郎把杂物间的草席铺在院中后,王三郎又将自己屋里的草席卷了抱过来,加厚隔凉。此时坐于院中,比屋里亮堂暖和。

刘泊正向王葛说明来意:“家母想制的为簪笔。”

簪笔,明为绾发之簪,实为便携之笔。不过在大晋朝,此物寻常百姓不能使用啊,只有时常要书写的官吏才会佩带。

刘泊看出王葛疑惑,不需她问,便继续讲明制式:只制圆簪杆,杆身总长六寸,上端尖细、下端粗,便于簪发。笔斗和笔尖,他自制。

“王匠工定要在簪杆上隐晦提名。我阿母说,你是大晋首位头等匠工,说不定也是唯一一位,此贤名,当远扬。待簪笔制好后,我们会托亭驿赶在腊月前,送到都城太学我阿父那里。以后你若成为大晋最年少的匠师,这只簪笔就更珍贵了。”

读书人说话咋这样中听!王翁、王荇都激动不已。说实话,王葛自考取头等匠工后,慢慢在村邻闲言里传变了味,好些人说乡里的下等匠工都能在匠肆找活干,咋头等匠工整日缩家里,连货郎都不来了。

王大郎立在灶屋门口,问后头忙碌的阿母:“阿母听到了吗?虎宝多有本事。”

贾妪欢喜的泪都出来了,说道:“听到了。”

“刘阿兄放心,我这就去制。”王葛明白这是对方抬举自己。万没想到他阿父竟在太学,太学对读书人来说,就相当于匠人理想中的将作监!真是了不得。

桓真赞道:“好事得成双。也请王匠工为我制一尺,隐晦提名,不需标刻线。原先那把尺,前几日打虎头、敲你手背那下,硌坏了。”

王葛姐弟脸上的喜气全无,同时耷拉头。

王禾扒在杂物屋处“哈”声一笑,被王二郎瞪的闭嘴。

王翁正想岔开话,院外奔进来一人,冲着背向院门而坐的刘泊就扑:“桓阿兄!呜……我可找到……”糟糕,不是?

旁边桓真歪头打量:“阿恬?”

王恬回头,先吓一跳,再凑回来:“桓阿兄?你咋、咋这样了?”

“比你强。”

“呜……你不知道我……”

“等等!”桓真叫过王荇,扳着小家伙的双肩杵到王恬面前:“我师弟。阿荇,快叫王阿兄。”

“见过王阿兄,我叫王荇,荇菜之荇,水中强者也!”

王恬傻呆呆回这孩子:“我叫王恬,恬,静也。”

静什么静,没眼色!桓真伸手:“见面礼。”

“哦。”王恬左手抹把鼻涕,右手从怀里掏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