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七章 问天下谁是英雄【后记】(第2/2页)
章节报错
约”,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后梁时,住在茅草房里,身为大臣连床和卧具都不用,就睡在稻草上。自己的俸禄可以和随从、仆人一起花,每天吃喝在一起,使用共同的餐具。将士们抢来了美女,照例先送给大臣们一些,冯道坚决不要,要是实在推辞不了,他就另找房子养起来,再为她们寻找家人,个个尽心。当他为父亲守孝回家时,农田,颗粒无收,冯道倾其家财赈济乡民,并且亲自躬耕田野。当有人生病没办法种地时,他会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种好。田主人登门致谢,他却认为不值一提。地方官因此给他送来“斗粟匹帛”,他也一概不收。当时契丹听说了冯道的事迹,甚至想把他掳到契丹做官。因为有边将守护,契丹才没有得逞。
明宗年间,中原曾一度相对安定,粮食获得丰收。一次明宗问他:“天下虽熟(农业大丰收),百姓得济(渡过难关)否?”
冯道回答:“谷贵饿农,谷贱伤农,此常理也!”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“冯氏定律”,往往被历来的圣君贤相所忽视。
他曾向明宗引述聂夷中的诗:
“二月卖新丝,
五月粜秋谷,
医得眼前疮,
剜却心头肉,
我愿君王心,
化作光明烛,
不照绮罗延,
照遍逃亡屋。”
李嗣源听后感动得一塌湖涂,立即命人写下,经常诵念。意在告戒自己,百姓的生死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里,不可有一刻忘记自己的责任。
象这样关心、同情百姓的宰相,因为没有从一而终,后人便骂他是奸臣,试问是天子一人的权力重要,还是天下百姓的生命重要?
还有李煜,历史上建都金陵的亡国之君,多遭到后世非议,但是李煜亡国的原因应该具体分析,就南唐国来讲,其不亡是不可能的。理论上,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南唐灭亡,北宋统一;事实上,南唐国势已败,李煜即使有能力也无力回天,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,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,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,减制纳贡了。宋朝灭南唐的形势已定,李煜继位,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。但是,尽管李煜时的南唐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,其毕竟维持政权达15年之久,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终不忘故国,心系故土,从未心归宋朝,终至客死他乡。
李煜天性纯孝、好生戒杀,继位后,外奉中原,不畏卑屈;内轻徭役、以实民力,南唐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。李煜为政重仁慈、宽刑罚,每有死刑论决,莫不垂泪。宪司章疏如有过错,李煜就寝食难安,并多次亲入大理寺,审查狱桉,释放多人。后主入宋后,悲伤失意,常与金陵旧宫人写词,心情悲惋异常,难以抑制,后来被宋太宗毒死。噩耗传出后,江南父老许多人聚巷痛哭。
莫以成败论英雄!李煜多愁善感,好生戒杀,正是他的伟大之处!项羽兵败垓下,同样免不了长叹“虞兮虞兮奈若何”,谁说他不是英雄?项羽杀人无数,可他杀的都是敌人,从来没有杀过自己的将士;而朱元章大杀功臣,死后让嫔妃陪葬,哪里还有一丝人情?盲目崇拜者要么自己同样残忍,要么就是白痴!为一己之私让百姓、部下送死,即使成功了也不是英雄!
问天下谁是英雄?看动机不要看成败!微斯人,吾谁与归?